字型故事

文章分類:活動花絮
2023/12/05

緬甸街「迴味季」 X 華康字型 味與字,一同述說移民生活史

說起「台灣味」, 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雞排、珍珠奶茶、滷肉飯……這些味道不僅是「味道」,也同時承載著台灣大眾生活或成長的記憶。那麼對於緬甸移民來說,「緬甸味」又是什麼呢?是緬甸奶茶的濃郁茶香?是印度烤餅的麵香味?是稀豆粉粑粑絲的豆香味?還是綜合多種東南亞香料的魚湯麵?而在台緬甸移民們,又是如何透過對「味」的重現,還原他們的家鄉歷史與記憶?
 
由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策劃的「緬甸街迴味季」主題展覽,在位於緬甸街(新北市中和華新街)街口斜對面的「三季 Sanji Teahouse」美味展開,從「味」出發,和大家分享緬甸移民經歷峰迴路轉後的移動路程後,那些味道背後承載的記憶,以及存放在他們心中令人回味的種種故事。
 
走進展覽中的「三季」,一眼就會先看見由藝術家程仁珮與華新街四位第二代緬甸移民楊萬利、江金妹、馬映鄉、Ted共同創作的雕塑暨攝影作品系列《併桌》,移民們針對各自心中的「緬甸料理」和「台灣料理」及其故事記憶,用食材搭建出對家鄉的抒請想像場景,得以讓觀者從中窺見其細微的情感軌跡及文化認同。而二樓牆面由中和國中美術班學生繪製的街區速寫,則呈現了台灣中學生與緬甸街第一次相遇的印象。除了靜態藝術作品之外,團隊也舉辦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包括緬甸街文化走讀、料理課、邀請人們上餐桌聽故事的私廚家宴、演講等,並且匯集緬甸街區訪談,以影像紀錄的形式,保留並分享這些緬甸移民的生活故事。
 
▲中和國中美術班學生的緬甸街區速寫系列
▲「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楊萬利解說《併桌》

而華康字型也參與了此次活動,透過贊助緬甸文字型及其他中文字型,與緬甸街攜手一同述說在台緬甸移民的故事,也讓華康多國語言字型真正實踐「用文字串聯世界」的理想。
 
 

中和「緬甸街」──台灣最大緬甸移民聚落


目前緬甸在台移民約有十餘萬人,一部分集中在桃園龍岡、南投清境農場一帶,另一部分則聚集於中和華新街一帶,形成當地特有的緬甸移民社群。前者即是1950年代開始從滇緬邊境山區隨國民黨遷移來台的「異域孤軍」及其後代;而中和華新街這裡聚集的緬甸移民,則主要是因為1960年代開始緬甸排華而陸續主動來台的。
 
「鳴個喇叭緬甸街」的創辦人楊萬利即是居住在華新街的緬甸(緬北)第二代移民,她形容自己是在十歲時「就像一件行李箱一樣被父母拎來的」,當時她只知道大姊在台灣唸書,但為什麼大姊要來台灣、又為什麼要舉家遷徙,她並不清楚。直到日後她從事緬甸文化工作,透過街區訪談、文獻爬梳等,才開始了解當時的歷史。1962年,緬甸軍頭尼溫將軍政變上台後施行一連串排華政策,包括關閉華文學校、沒收華人財產及店面、將企業收歸國有等,使在緬華僑渴望出走,正好當時台灣鼓勵華僑子女來台升學,僑生能快速取得台灣身分,故許多緬華人先將小孩送來台灣就學,再以依親方式移民。楊萬利一家便是順此管道來台,最後也在華新街落地生根。
 
雖然取得身分容易,但當時台灣並不承認緬甸學歷,故這些緬甸移民來台後第一份工作多半是進入工地或工廠。早期中和工廠林立,加上房價相對較低,他們因此選擇此處落腳。移民初來台,無法習慣當地飲食,部分家庭開始賣起家鄉料理,此後隨著需求漸增,店家越開越多,也就吸引更多移民聚集,華新街的緬甸聚落遂逐漸形成並發展成今日的街區樣貌。
 
當歷史終於拼湊完成後,楊萬利才驚訝地發現這些「書上的事情」原來並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她的父母與街區長輩親身經歷過的共同記憶,而她自己更可能曾經身在其中,只是因為年紀太小,懵懵懂懂,又被父母保護周全,並不知道原來這些事件近在眼前,而倘若街區長輩這一代凋零,這些移民的「共同記憶」或許也就會跟著消逝。正因希望將這些飄洋過海的移民們的生命故事與他們在台灣打拼的歷程紀錄下來,成為台灣與緬甸社群的文化橋樑,「鳴個喇叭!緬甸街」於焉成軍。
 
 

「其實我們就是在生活而已」


 
「鳴個喇叭 Mingalar Par」發音近似緬甸語的「你好」,團隊以招呼語為名,展現開門納客、結交友朋的熱情。團隊成軍初期比較像是社團,沒有打算以盈利方式經營,但做著做著,成員們就開始覺得,好像可以認真做。於是就在2020年,「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正式立案,開始以更有系統性的方式執行緬甸推廣工作。成立至今三年以來,團隊已有相當豐碩的經驗與成果,不僅做街區導覽,還自辦雜誌出版、製作Podcast、舉辦各項文化體驗活動、文化走讀活動、展覽等。聊到團隊曾經辦過的活動,楊萬利自豪地笑著說,這我們可以一路講到明天早上。
 
對文化的理解,是從故事開始。「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走訪街區,探索每位街區長輩成長與遷移的生命故事,發現歷史都散落在活生生的生命經驗裡。例如市場裡一位來台已四十年的阿姨,在台灣結婚之後要選地方渡蜜月,雖然婆婆掏腰包鼓勵她們可以去很多不同國家,但她最後只選擇了較近的泰國。那是因為當年緬甸政府只發給這些離境者單程簽證,一離境,緬甸國籍就會自動失效,加上當時緬甸鎖國,只要她們決定離開,就很難再踏上故土。於是當她想念家鄉的時候,便將希望放在了與緬甸相鄰的泰國,對她來說,那是離家鄉最近的地方,當她在泰國遙望緬甸方向,就彷彿有了回家的感覺,重新給予她心靈寄託和勇氣,支撐她繼續在陌生的國度生活下去。
 
▲來自緬南的第二代移民、亦是三季夥伴的謝金英向我們分享街區訪談的故事
 
《緬甸街》的前三期大抵都聚焦在這些移民來台的心酸血淚史,然而從第四期開始,卻將重點放到料理手藝,有意識地轉向了移民們的「職人精神」。「我們想從這個角度去看待這個食物和老闆之間的關係,大家在透過刊物了解緬甸街的時候,也能有比較正向的方式,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哇這些移民好辛苦喔』,」楊萬利說道,「我自己也比較喜歡這個視角。」
 
從飲食出發,呈現了緬甸街移民積累二十年的手藝精華,同時也更能「擴大觸及」,讓更多人產生興趣。與此相呼應,去年(2022)年底,團隊在華新街口斜對面開設了「三季 sanji teahouse」,以「入口」為定位,將緬甸街上的緬甸料理濃縮於此,用美味時尚的小巧輕食邀請來訪的人以「嘗試」為起點,開啟「新緬甸料理」與緬甸街的大門。
 
而本次「緬甸街迴味季」亦像是一次成果的驗收,以多元且視角完整的展覽及各項活動,拼出緬甸街移民的飲食地圖。團隊向我們介紹,緬甸街移民主要可分為緬北移民和緬南移民,兩者的飲食從香料處就不同,呈現的味道和樣貌自然也大異其趣。例如緬北香料多用草果、八角、花椒等;而緬南則充滿魚露、薑黃、辣椒等,以咖哩類料理居多。「緬甸街迴味季」正是以香料為出發點來觀看緬甸料理,從主視覺及延伸之海報設計即鮮明地彰顯出理念。
 
▲緬北與緬南的飲食慣用不同香料,團隊以兩張海報視覺分別呈現。海報中的緬甸文字型即為「華康金剛黑緬甸文」(右圖雜誌為《緬甸街》)

 
從移民的角度來說,在台除了落地生根之外,也想復刻以往的生活,無論是飲食、會坐在騎樓喝的緬甸奶茶、節慶(例如後來也移植過來了的四月緬甸潑水節十月底的點燈節)、有僧侶托缽化緣的街道,都是他們在緬甸的生活。而透過包裝與述說,則能夠讓台灣人從生活的路徑進入認識他們。楊萬利總結道,其實我們並不是要展演什麼文化,「我們只是在生活而已。」
 
 

以字為媒 「緬甸街迴味季」的文字應用


 「鳴個喇叭」的共同創辦人姚羽亭平時在團隊中擔任營運總監與《緬甸街》雜誌主編,目前也一同經營三季,本次「緬甸街迴味季」的視覺設計,均是由她負責。她和我們分享道,由於緬甸文字型選擇不多,好用的並不好找,且又有早期編碼與國際編碼的問題,以往在排版時容易遇到掉字問題,算是使用上的一個困擾。此外,以往所使用的緬甸文字型大多只有一個字重,從設計師角度來說發揮空間較為侷限,但金剛黑緬甸文有六種字重,在排版設計上就有更多的彈性與自由,可以更加鮮明地呈現出內容的架構層次、突顯重要資訊。不過因為現有緬甸文字型以無襯線體居多,姚羽亭也相當期待可以擁有一套多字重的襯線緬甸文字型,不只標題,在內文中也可使用。
 
而除了華康金剛黑緬甸文之外,此次活動設計物也選擇了金剛黑的繁體中文字型、華康UD明、華康歐風花體等字型。其中金剛黑主要使用在主視覺及網站說明文字、UD明使用於展覽圖說牌文字、歐風花體則可見於三季的活動玻貼以及商品海報。此三者一個是無襯線字體(金剛黑走簡約俐落的現代黑體路線,筆畫均一,無類似於襯線的裝飾設計),一個是襯線暨UD通用字體,一個則是浪漫的美術設計字型,性格各異,各司其職,分別在本次活動擔任提供資訊傳播與溝通、強化美學體驗等角色。
 
▲「鳴個喇叭緬甸街」營運總監姚羽亭
 ▲華康多國語設計師與姚羽亭討論緬甸文字型問題
 
▲活動中使用的華康UD明、華康歐風花體
 
在「三季」成立前,緬甸街工作室更近似線上虛擬空間,主要以自媒體方式推廣在地文化,有活動時就出來打游擊,神龍見首不見尾,「三季」落成之後,就像是將緬甸街過去做過的活動好好整合在實體空間,能夠給予來訪的台灣民眾更完整、更精緻的體驗。「緬甸街回味季」將舉辦至12/30,空閒時分不妨前來「三季」走一趟,喝杯香氣四溢的緬甸奶茶、吃口層次豐富的破酥包,一邊從影像中了解緬甸街、一邊看看藝術作品裡如何呈現緬甸移民的生活,再出發踏進緬甸街的世界。之後還會推出一系列街區採訪紀錄,並統整在活動網站上,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給大家帶來最道地的美食地圖。
 
溫馨提醒,緬甸街就位於捷運南勢角週邊,不過這裡的店家大多都在中午過後就打烊,若要前來探索,建議最好在中午前抵達喔!
 
 

「緬甸街迴味季」主題展覽資訊:
時間:2023/9/16-12/30 週四-週日 12:00-19:00 (週一-週三公休)
地點:三季 Sanji Teahouse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22-1號
活動網站:https://www.mpculture.tw/exhibit2023
 
 
想更深入了解「鳴個喇叭!緬甸街」?
官方網站:https://www.mpculture.tw/
FB: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鳴個喇叭資訊大平台:https://linktr.ee/mpculture
 
 
深入了解為友善閱讀設計的「華康UD明」
深入了解擁有浪漫異國風情的「華康歐風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