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2016年12月13日
小字蘊含大歷史(一):字型宗師帶路,一探明體活字的誕生
日日相伴你我的字體──明體,你對它有多少認識呢?日本字體設計師小宮山博史近日帶著豐富的字型知識來台,於十一月八日【預見 ‧ 華山論字】華康字型美學講座中,帶領聽眾們一同穿梭古今、行走中西,分享他鑽研近二十年的明體歷史。原來看起來傳統的明體,竟是在洋墨水的滋養下,於東亞蔚為流行了起來。我們認為再平凡不過的字體,也曾經歷了一段冒險般的遠洋航程,流轉來到東亞,為漢字文化圈的書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明體在歐洲的蘊釀
在中國俗稱宋體、日本稱作明(朝)體的基本字體,因為風格承襲自宋、明版書上的字體樣式,有了這樣的稱呼。不過,遙遠的宋、明兩代,卻只是明體部份的文化基因,在小宮山老師如偵探辦案般的抽絲剝繭後,我們才知道今日的印刷明體與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的浪潮,以及近代歐洲傳教士的關係密不可分。
講座的開始,小宮山老師將時空拉回了遙遠的中國古代,號稱中國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無形中牽動著近現代明體活字的誕生。因為指南針的發明,遠洋航海成為可能,東方珍貴物產與文化漸漸傳入歐洲,歐洲人對此著迷不已。正因為想一揭中國神秘的面紗,此時此刻歐洲諸國最需要的是要能與中文相對應的翻譯詞典了。

為什麼選擇明體,而不是楷書呢?小宮山老師說,一來是中國的木刻版書籍大多以明體印刷而成,再來是由於ORATIO DOMINICA 書中不可避免有中文、歐文並置的情況,相較於楷書,明體在風格上與羅馬體的襯線設計更加相近。第三,也可能是技術上的考量,因為比起楷書,明體僅要依固定的設計樣式雕刻,即便不熟悉書法者依舊能製作出精美的字體。
明體遠渡重洋,流轉回東亞


美華書館擁有的明體活字,是由英國人、美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雕製完成的。在1868年上海發行的中文週刊《教會新報》中,美華書館刊登了一則販賣活字的廣告,幸運地保留了這七種明體的模樣。小宮山老師根據自身深厚的明體設計經驗,與多年來鑽研書體史的學問,指出其中二號明體、五號明體的品質,遠遠超出了當時普遍的製作水準,是東亞明體的原型。那麼究竟是誰設計出這兩款字體呢?
明體如何成為我們今日書中的樣貌?

小宮山老師說,由姜別利主導製作的二號、五號明體,採以木刻雕製,相較於軟鐵,在複雜筆畫的漢字上雕刻更為容易,故能製作出外形格外精美的字型。其中,五號明體為東亞文本書籍中普遍採用的尺寸,11級3.72釐米,也是十八世紀以後世界上完成度最高的小尺寸明體。
美華書館中眾多的明體字型,因廣大的印刷業務成就了當時眾多的書籍,也逐漸奠定它作為東亞書籍內文字的角色。我們書中使用的基本書體,看似與中國的傳統關係甚深,但經過這樣的理解便將發現,明體是在歐洲對東方的興趣與基督教傳教的推展脈絡裡,由歐洲開發而逐漸東傳回漢字文化圈,最後漸漸深根成為我們再自然不過的閱讀字體。小宮山老師笑著說,意識到明體是在世界史的拓展中誕生而出,便會發現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小,也會更加喜愛這個世界呢!
*此篇字型故事出自2016年11月8日【預見‧華山論字】華康字型美學講座,小宮山博史老師〈明體的歷史,從歐洲到東亞的東漸〉講題內容。